
- 老區人民的懷念(03月11日)
- 訪田家會戰斗舊址(03月07日)
- 小善村抗戰歷史(三-下)(02月28日)
- 小善村抗戰歷史(三-上)(02月27日)
- 小善村抗戰歷史(二)(02月26日)
- 小善村抗戰歷史(一)(02月25日)
- 南下南下(五)(02月21日)
- 南下南下(四)(02月20日)
- 抗日老戰士的心聲(02月19日)
- 南下南下(三)(02月19日)
山西好風光—沁河
發布日期:2018-07-05 14:23 來源: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作者:基金會
沁河,黃河一級支流。 發源于山西省平遙縣黑城村(一說山西省沁源縣西北太岳山東麓的二郎神溝 ),自北而南,向南經安澤縣、沁水縣、陽城縣、晉城市郊區,切穿太行山,自山西省晉城市郊區的拴驢泉進入濟源市紫柏灘 流入河南省,經濟源、沁陽、博愛、溫縣, 于武陟南流入黃河 。
春秋名少水,西漢始名沁水,也稱洎水,近代稱沁河。河長485公里,流域面積13532平方公里。 山西省境內長360公里,流域面積為1.07萬平方公里,沁河也是山西晉城市境內第一大河。

沁河第一灣

陽城境內沁河

晉城境內沁河

安澤縣境內沁河

長治境內沁河大橋

山西境內沁河風景

沁河雪景

沁河入黃口
在山西省境內,沁河到達端氏鎮以后,地勢逐漸平緩,形成了大片的河谷臺地。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水源充裕,促成了農耕經濟的相對發達,為古代人類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使這里聚集了比較多的人口,形成了充裕的農耕經濟。發達的農耕經濟,造就了一方的繁榮,生活富裕,人口密集。以潤城為例,清光緒年間,潤城人口一度達8000余口,超過了1998年的一倍。
相傳三國時,司馬懿要從山西調運糧草兵士到京都洛陽。山西與洛陽之間有太行山阻隔,唯一可供選擇的只有沁河河谷。沁河有水,卻無法行船,只好在崖壁之上依崖鑿孔,插梁架板,修筑了一條近百公里長的棧道。沁河古棧道在濟源境內長達36公里,大致可分為馬鞍山區、張莊對岸區、司馬懿藏兵洞區、和灘區、1號石門區、紫柏灘區等6個文物保護區,棧道壁孔多達140余處。也許是為了紀念司馬懿開鑿沁河棧道之功,在馬鞍山區古棧道石崖上,離沁河水面10米處刻有一尊司馬懿石像。另外,這里還有司馬懿藏兵洞、司馬懿釣魚臺等遺跡。在沁水灣附近的兩岸流域,還留存有化城寺遺址、枋巖書法遺存、裴休洞、裴休祖塋、荊浩墓、盤谷寺、袁公祠等歷史文化遺存,有著極高的歷史、人文價值。(文章根據360百度百科整理改編,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本站編輯:杜瑞
主辦: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晉ICP備15001143號-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辦公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廣安路9號院國投財富廣場4號樓313/314 郵編:100073 電話:010-63395639/63395661 郵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