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遠的思念(10月24日)
- 留住那段歷史(10月09日)
- 他說 — 為老區再拼搏一把(09月26日)
- 黑茶山下那片烈士家園……(09月25日)
- 永遠懷念晉綏老前輩莊靜阿姨(09月23日)
- 做好紅色基因的傳承和傳播(09月18日)
- 今日捐贈為傳承(09月05日)
- 銘記紅色歷史 傳承英烈精神——興縣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08月22日)
- 有一種愛心叫情懷(08月10日)
- 收到一份回報家鄉的愛(08月09日)
《戰地紅花七月開》——興盛篇(一 ---1)
發布日期:2019-08-27 10:30 來源:《戰地紅花七月開》 作者:編委會
張聞天談話排眾議毛澤東《講話》定方針
1942年春起,中國共產黨在全黨范圍內展開了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教條主義,以整頓文風的運動。4月2日,《抗戰日報》全文刊載了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晉西黨委宣傳部指示七月劇團減少演出,集中精力學習。在學習中,充分發揚民主,大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聯系到劇團的發展方向及工作方針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當時爭論的中心問題是:劇團走一條什么藝術道路。
七月劇團從1939年成立,在張稼夫、朱昔等同志的倡導下,一直堅持運用當地民間戲曲藝術形式,如山西梆子、眉戶劇等演出。因為創建初期,水平較低,也演過一些“舊瓶裝新酒”即用歸的戲曲形式反映抗日斗爭內容的小戲。如《張二嫂放哨》、《張風嬌》等,當時群眾還是很歡迎,而劇團本身也很滿意。到延安學習后,大家的文藝理論及藝術水平提高了,眼界也開闊了,又看到了延安演出的《帶槍的人》、 《日出》等大戲。因此對劇團如何發展,有了新的思考。同時,當時國統區以及解放區戲劇界也正掀起關于“舊瓶裝新酒”問題的爭論,都影響了劇團同志們對此問題的看法。
劇團大討論中,大體有三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過去劇團搞的那一套是“舊瓶裝新酒”,非驢非馬,不倫不類,今后應當以延安魯藝話劇團為榜樣,演出中外著名的大型話劇,那才是真正的藝術;第二種意見認為,應以魯藝平劇團為榜樣,上演山西梆子傳統戲,那是群眾真正喜歡的藝術第三種意見是,主張利用民間藝術形式上演反映抗日內容的戲,反對演舊的傳統戲。各方據理力爭,各持己見,爭論了一月之久,仍得不到統一認識。晉西區黨委非常重視這次討論會,派來宣傳部秘書長趙仲池和宣傳部科長李琪自始至終參加討論會,聽取大家意見。
正當劇團討論會在熱烈進行中,任家灣這個小村落。又出現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情況。有一天,大家忽然發現原來一家地主的大院里,突然架起了高高的天線,起碼有一個排的武裝警衛著這個院子。每天傍晚時候,有一位戴著近視眼鏡的高個子男同志由一位矮小的女同志陪伴著在農田道上散步,警衛人員緊跟在后面。有時劇團的同志迎面碰上他們,高個子含笑著對大家點點頭。大家猜想能帶電臺的首長肯定是中央領導人,但他既不像毛澤東,又不像朱德,也不像周恩來,他是誰呢?七嘴八舌猜不出來。大院中經常出來一個女同志,很年輕,白白胖胖的,一口徐溝土話,有人就去向她打聽,她倒答復得很干脆:他叫張晉西。這更增加了大家的猜疑:我們中央首長里哪有個張晉西?!
一天,中共晉西區黨委的宣傳部長龔逢春來到劇團,他掏出個紙條兒點名要葉石、高禹、沈以、郭沫林、馮松、萬一、鋒銳、孔慶華等10余人到張晉西同志住處去開會。有人問,張晉西是干什么的?他怎么管著我們的事?龔部長笑了笑說,張晉西是張聞天同志的化名,要嚴格保密,他曾經是我們黨的總書記,現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兼宣傳部部長,他是來晉西北搞調查研究的。他留學過美國,也在蘇聯學習過,不僅是政治理論家,也是一位文藝理論家。他知道七月劇團住在這里,又聽說你們還在爭論“舊瓶裝新酒”的問題,他想和你們座談座談。大家一聽,異常興奮,就跟著龔部長到了碧村張聞天書記所住的院子。
院子里打掃得干干凈凈,站著兩名執勤的武裝戰士,一位戰士見他們來了就進屋去報告了一下。張聞天同志隨即走出來,他順手抬了抬很深的近視眼鏡,滿面笑容地招呼大家進屋里。大家隨便坐好后,談話便開始了。他詢問了每個人的姓名,念過幾年書?演過些什么戲?接著話鋒一轉便談到正題。他說“大家爭論的情況,我已知道了,你們爭論的是用什么藝術形式的問題。在國外聽交響樂,對我這個中國人來說,聽二胡、嗩吶、笛子能夠產生強烈的共鳴;看西洋歌劇就不如看中國戲曲親切。為什么?因為二胡、嗩吶、還有戲曲,是我們祖先的創造,是我們民族的財富,也是世界藝術寶庫的組成部分。當然,民族的藝術形式也要發展,也可以吸收外國的東西進來,但有一個前提,必須是為我所用,而不能是取代我們自己的藝術。人民群眾喜歡樂聞的藝術形式,才是我們應該運用的形式。”
張聞天同志語重心長地說:“你們從事的這項工作,是極有意義的,世界上任何一種成功的藝術,都植根于自己民族的土壤;俄國的一些名作曲家,就是大量吸收了民間藝術的營養,才獲得成功的;我國的梅蘭芳,為什么馳名中外,也不是靠別的本領,就是靠他在京劇藝術上的創造,而京劇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藝術,F在你們還年輕,還在學習,又是在戰爭環境,只要路線對,也許你們當中會出現對民族藝術有貢獻的藝術家。但你們一定要記住,必須把根扎在人民群眾之中,扎在民族、民間藝術之中,只有這樣,才能開出中國人民喜愛的花朵,結出人民群眾愛吃的果實。”
這時候龔逢春同志說:“晉西同志在百忙中對大家的討論作了指示,也就算是大討論的總結了,回去后就按晉西同志指示辦,不要再爭論下去了,已經爭論了一個多月了。”
此時張聞天同志哈哈一聲笑,幽默地說:“我是總書記,如果還總結不了,大家還不服氣,那只好到共產國際找季米特洛夫同志了。”一句話引得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
張聞天同志這樣關懷劇團,精辟地論述如何對待民族藝術的講話,使大家茅塞頓開,心悅誠服;氐絼F后,葉石團長向全體同志傳達了張聞天書記的談話,終干平息了劇團關于“舊瓶裝新酒”的爭論。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文藝座談會,毛澤東同志在會上發表了講話并作了總結,闡明了革命文藝要為人民服務,首先是為工農兵服務的根本立場與方向;提倡要運用群眾喜見樂聞的藝術形式,對民族的文化藝術遺產實行繼承,發揚,推陳出新的方針。
郁文同志當時在延安親自聆聽了毛澤東同志的講話,他正好調來晉綏邊區《抗戰日報》社工作,及時帶來了毛主席的講話筆記。他給七月劇團作了詳細的傳達,引起了同志們極大興趣,初步解開了過去不少思想認識上的死結,澄清了許多糊涂觀念,上次張聞天同志召集劇團部分同志座談時還未完全解決的問題,也得到了徹底的解決。不久,晉西區黨委又收到了中央用電報發來的毛主席《講話》全文,劇團又再一次進行了學習討論,提高認識。以后又人手一冊,當作必讀的教科書。從而使劇團全體同志思想統一,步調一致,決心牢固樹立為工農兵服務的思想,為晉綏邊區的文化建設而努力奮斗。
此時,中共中央決定晉西區黨委改為中共中央晉綏分局,關向應同志為書記,林楓同志為副書記,張稼夫同志為宣傳部長。七月劇團也同時改名為七月劇社,受晉綏分局宣傳部直接領導。張稼夫部長親自主持了這次改名大會,他在講話中明確提出要求:七月劇社要在革命化、民族化、大眾化的藝術實踐中,為邊區工農兵演出更多更好的戲,為邊區的文藝團體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他這番講話是代表中共晉綏分局對劇社的發展制訂的方針和任務。全體同志一致擁護,并表示一定要在實踐中堅持不懈地貫徹執行。
資料來源:《戰地紅花七月開》
本站編輯:杜 瑞
主辦: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晉ICP備15001143號-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辦公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廣安路9號院國投財富廣場4號樓313/314 郵編:100073 電話:010-63395639/63395661 郵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