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留得清香滿乾坤——康彥紅詩《等你》賞讀(09月18日)
- 墓前 --- 心中的話(09月13日)
- 全國各地的校友后人不遠千里而來!只為.......(09月12日)
- 給榮獲第二十三屆“晉綏兒女支持老區教育獎” 優秀教師的慰問信(09月10日)
- 毛主席親屬緬懷毛主席逝世42周年(09月10日)
- 八路軍120師抗日誓師紀念碑落成儀式在渭南舉行(09月03日)
- 祭伯父朱德美(09月03日)
- 晉綏后代連續三年為貧困大學生籌措學費:傳遞晉綏情(08月29日)
- 受助學生“出征”前的一堂課(08月24日)
- “2018晉綏情·陽光助學公益活動”第四站--代縣(08月24日)
我的父親楊靖宇(上)
發布日期:2018-08-15 15:24 來源: 新民晚報 作者:馬從云

抗聯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民族英雄楊靖宇 網絡照片
他被敵人稱為“滿洲治安之癌”,是最難對付的對手;他在最艱難的條件下頑強斗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決不向敵人屈服。他就是我的父親抗日大英雄楊靖宇。
遍尋不著 父親竟是大英雄
我父親原名叫馬尚德,他離家時我剛滿周歲,對于他的了解,多半來自我的母親。
母親名叫郭鳳,也是河南確山縣人。1923年春天,她從鄰村嫁到李灣村的柿樹院。1927年11月,父親發動劉店秋收暴動,成功后,任確山農民革命軍總指揮,又領導了確山十萬農民大暴動。在白色恐怖的年月里,父親在家的日子很少,一年后,就在妹妹錦云出生僅5天時,父親突然對母親說:“明天我要出遠門,也許幾年不回來,這個家就交給你了!”從那以后,父親就再也沒有進過這個家門。母親一個人帶著我和妹妹過活,生活格外清苦。

青年時代的楊靖宇 照片來源: 河南商報
尋找父親的念頭一直埋在母親心中,她沒有改嫁,每天都在家盼著丈夫回來。一晃過去了近20年,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了,母親依然沒有盼來我們的父親。這時,母親已經積勞成疾,臨終前,她把我和妹妹都叫到床前,叮囑道:“日本鬼子投降了,你們的爸爸很快就要回來了。記住,你們的爸爸叫馬尚德……”
1949年淮海戰役的炮聲響徹黃河兩岸。我們所住的確山縣城里,不時有解放軍的大部隊經過。他們大都屬于從東北過來的第4野戰軍。想起母親臨終前的叮囑,我和妹妹每天到確山縣城打聽父親的下落?墒菐缀鯁柋榱寺愤^的戰士們,他們都說從沒聽說過這個人。我們以為,這輩子沒法再找到父親了。

楊靖宇(前排右)在開封求學時與同學合影 網絡照片
當時我們根本不明白發生了什么事情。等聽完父親的老戰友馮仲云的講述,我才知道,原來赫赫有名的楊靖宇將軍竟然就是我失散多年的父親。父親到東北后,為了便于工作,已經改名為楊靖宇了。當我聽到父親英勇犧牲時的慘烈情景,我心如刀絞,不由失聲痛哭起來。
兩次改名 先下礦井后帶兵
從父親的戰友口中,我們才得知父親改名背后的故事。原來,那一年離家后,他被組織上派到撫順,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化名張貫一。這是他第一次改名。
他一到撫順,就在西露天礦當礦工。為便于工作,父親在撫順歡樂園“福合客棧”4號房間居住。父親身高1.93米,是中國人里罕見的高個子;又因為家鄉話的口音和山東話有些類似,所以他被很多人誤認為山東大漢。父親發現礦工中山東人居多,便自稱是與河南省東北部相毗連的山東省曹州人氏,名叫張貫一,以此來拉近與礦工之間的親切感。那段日子,父親和礦工們一起下礦井,干著又臟又累的活, 這里的礦工每天都有被餓死、打死的,還有被爆炸的瓦斯熏死、燒死的。開始時,礦工們以為他是礦上派來的“臥底”,都以懷疑的眼光看他。有時礦工們一起嘮嗑,他一來,就不嘮了。父親對此不但不急躁,反而高興,因為,礦工們對他冷眼相待,說明他們的警惕性高。

1927年秋,確山農民革命軍總隊長楊靖宇領導確山農民起義時使用的七星劍。百度照片
一天,一名老礦工一出礦井就摔倒在地,原來是幾天沒吃飽飯了。老礦工沒錢看病,家里又無米下鍋,只好去找工頭借錢。工頭不但不借,反而叫人打了他一頓,還要開除他。下班后,父親立即趕到老礦工家。老礦工默默地看著他,一言不發。父親把自己僅有的兩塊大洋放在桌上,轉身就走。這時,老礦工再也忍不住了,眼含熱淚緊緊拽住父親,激動地說:“你來的這些日子,我看出來了,你和別人不同,大家也都在議論你。”老礦工向父親談了許多礦山的情況。從那以后,礦工們對父親的態度明顯地轉變了,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山東張”。

民族英雄楊靖宇 彭真題寫 網絡照片
父親在同礦工們的接觸中,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他們樂于接受的如“拜把子”、組織兄弟團、識字班等形式,把礦工們組織團結起來。當時,日本礦主為了更多地壓榨礦工們的血汗,決定裁減人員,延長工作時間。礦工們都來找父親出主意。父親借此機會發動礦工,開展罷工斗爭,取得了勝利。這一時期,撫順黨組織和工人運動不斷發展壯大,礦工們也更加信任“山東張”。父親作為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與撫順礦工們結下的情緣,至今廣為流傳。

圖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五師一團一部戰士接受楊靖宇的檢閱 網絡照片
1932年,父親又一次為了工作而改名。那時,上級派楊奠坤到吉林組建武裝隊伍,進行抗日斗爭。楊奠坤受傷返回哈爾濱治療后,父親奉命前往接替他。了解到楊奠坤的威信較高,父親怕影響部隊士氣,決定改名為楊靖宇。“靖宇”在朝鮮語中有“驅逐外敵”之意,這個名字也包含了父親渴望抗擊外敵的決心。(作者:馬從云 整理: 厲苒苒)
楊靖宇將軍生平簡介

本站編輯 林子
主辦: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晉ICP備15001143號-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辦公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廣安路9號院國投財富廣場4號樓313/314 郵編:100073 電話:010-63395639/63395661 郵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