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臘八節的思念(01月24日)
- 新年新風新氣象(01月12日)
- 晉綏抗日老前輩牛文夫人曉民為烈士陵園捐樹(01月05日)
- 新年賀詞(12月29日)
- 賀曉明大姐向一二〇師學校贈送3D《中國地圖》(12月28日)
- 歲末迎來晉南的客人(12月26日)
- 120師老戰士后代來訪(12月15日)
- 共商大計——保護開發利用好紅色資源(12月12日)
- 沉痛悼念晉綏抗日老前輩支桂蘭阿姨(12月12日)
- 百歲導演嚴寄洲與120師學校小劇社(11月27日)
紅軍不斷減員卻生生不息的秘密是什么?
發布日期:2017-05-25 14:50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冷熱貓 韓新新

1949年,參加過長征的部分女紅軍在北京合影(第一排左起:劉英、陳琮英、戚元德、周月華、危秀英;第二排左起:鄧六金、甘棠、吳仲廉、李堅貞、李貞、廖似光、蔡暢)。
貴州的隆冬寒氣逼人,冷風冽冽,懷孕七個月的女紅軍廖似光因疲勞過度動了胎氣,胎兒早產。
廖似光抱著孩子心如刀絞,未來長路漫漫、危險重重,無奈,她只能選擇母子別離?墒,少數民族地區人煙稀少,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一戶人家托付。廖似光只好把剛剛出生的嬰兒包好,寫上出生日期,放在了路邊的草叢里。
孩子仿佛知曉母親要將自己拋棄,哭鬧個不停。戰友們攙扶著廖似光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因心疼不舍,她咬破了嘴唇,鮮血滲出嘴角,一滴一滴掉下來。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特殊的環境下,母子相伴,這一在今天的人看來最普通不過的事兒,卻是一種奢望。
長征路上,女紅軍的犧牲又何止與此?由于營養嚴重匱乏,很多女紅軍都得了閉經病,有些人甚至終生不孕。付出生命者亦不在少數。
李白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紅軍長征翻越的高山、趟過的激流,比起蜀道更難何止百倍千倍!
女紅軍鄧六金說,不管多難多苦,我們還是堅持過來了,勝利地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紅軍走過的水草地
還是關于孩子的故事——
紅軍戰士謝益先進入草地不久,就碰到一名婦女帶著兩個孩子忍饑挨餓,瀕臨死亡。他把自己僅有的一袋干糧悄悄地留給了他們。
往后的幾天吃飯時,謝益先總是避開大家,能找到野菜就吃野菜,找不到就喝涼水填肚子。
奇跡沒有發生。謝益先沒能挺出草地,臨終時,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后一句話是:“那兩個孩子不知怎么樣了?”
生不忘自己從哪里來,死還默默地牽掛著他人?梢愿钌嶙约旱暮⒆,卻放不下人民——這就是紅軍。
在紅軍會師地甘肅省會寧縣,魏長征和他的家人每年都要祭奠一位小紅軍。1936年10月,魏長征的父親魏煜只有3歲。一天,他正在鋪子外面玩耍,突然有飛機往下扔炸彈。情急之下他在街上亂跑,眼看炸彈就要掉在他身邊,一位正在墻上寫標語的小戰士沖過來,撲在他身上。
墜落的炸彈讓魏煜失去了兩根指頭,左臂右腿也被炸傷。經過紅軍衛生隊的救治,魏煜漸漸康復,然而小紅軍的人生卻在會寧“定格”。
紅軍為人民群眾犧牲的故事還有很多,無論年齡大小,無論自身狀況好壞,在危難關頭,他們總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以人民為先。
打土豪、分浮財是長征途中紅軍深得民心的舉措。紅軍進駐云南鶴慶之前,偵察兵就化裝成醫生、貨郎,沿途調查訪問,把誰是土豪劣紳、誰是貪官污吏調查得一清二楚。
據統計,紅軍經過鶴慶時,打擊土豪財主80多家。在占領祥云城的當天,就清算了依仗權勢敲詐勒索的清丈人員,嚴懲了有較大民憤的幾個惡霸,還打開舊縣政府糧倉賑濟貧民。
通過這些工作,人民群眾更深入地認識了紅軍,更加堅信紅軍是真心為人民的軍隊,共產黨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黨。

宗其香創作的國畫《巧渡金沙江》
長征,紅軍不斷減員卻始終生生不息的秘密在哪里?
1936年2月9日,紅二方面軍六軍團在占領畢節后,經過廣泛深入的宣傳動員,一次就擴充紅軍3000多人。臨離開畢節時,一些女學生幾次要求跟紅軍走,因還在繼續長征,“只好婉言勸慰,動員她們回去了。”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人說,不是命運眷顧了共產黨,而是人民選擇了共產黨。
紅軍巧渡金沙之時,先遣連輕裝率先渡過金沙江,當地群眾帶領紅軍來到厘金局,聽到里頭的人正在打麻將,群眾就哄騙厘金局的人,說是來交稅的。里面的人玩得正興高采烈,哪顧得上正事兒,吼道:深更半夜來納稅,不開門,明天來!當地群眾一腳把門踢開,紅軍戰士沖進厘金局繳了保安隊的械,沒收所有稅款,不費一槍一彈就控制了皎平渡渡口。
渡過皎平渡時,由于敵人事先把船只破壞了,紅軍只能依靠幾條小船過河。當地船工全力幫助紅軍,原本需要一個多月才能渡完的皎平渡,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9天9夜就渡完了。一位老船工回憶,我們連日劃呀劃呀,手臂都腫了,腳也站酸了,可是精神上無比愉快,老感覺有使不完的勁兒。
長征,紅軍渡過了30多條河流,有許許多多都是靠老百姓載著紅軍過去。國民黨軍怎么也攆不上紅軍、堵不住紅軍,除了因為紅軍將士英勇善戰、堅韌頑強,也因為紅軍所到之處,都能贏得民心,得到群眾幫助。
不僅長征如此。
80多年前,一條條小船載著紅軍渡江,擺脫了被殲滅的命運;60多年前,又是一條條小船載著解放軍渡江,打進了“總統府”,解放了全中國。
沒有人能細數,人民幫助我們渡過了多少大江大河,戰勝了多少大風大浪!
歷史用“一葉扁舟波萬頃”啟示世人: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得民心則興、失民心則亡。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興亡的根本因素。共產黨之所以能歷經千難萬險生存下來,并不斷發展壯大,究其根本,是保持了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

“臨汾旅”官兵頂風冒雨一線搶險
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永不過時。
2016年入夏以來,我國南方遭受了一場場特大暴雨襲擊,江河水位持續上漲,超越警戒水位。洪水涌進一個個村莊、一條條街道、一間間房屋……
在抗洪戰場上,“臨汾旅”原副旅長王竹鴻重披戰袍戰“洪魔”的故事廣為流傳。
由于年齡等原因,王竹鴻本來已經向組織遞交了轉業申請。7月3日,得知部隊奉命參加抗洪的消息,在家等待安置的他坐不住了,找到旅領導請戰:“我經歷過98年抗洪,對情況熟悉,請安排我過去!”
冒著大雨奔赴抗洪一線后,王竹鴻來不及喘口氣,立即與官兵一起投入搶險。裝沙袋、運石土、固堤壩、堵決口……雨越下越大,水勢越來越猛,管涌隨時可能發生。王竹鴻一邊裝填沙袋一邊動員鼓勁:“同志們麻利點,鄉親們都指望著咱呢!”
在王竹鴻的帶領下,官兵們全力以赴。短短3小時,加固主堤1300米,構筑子堤300米,魯塘水庫附近汛情得到有效緩解。
與王竹鴻一樣,原第14集團軍某旅的李金龍也是抗洪搶險戰場上的一名“特殊戰士”。
洪災來襲時,當兵4年多的李金龍正在畢節市織金縣家中休假。他立即給部隊打電話報告情況,就地參加救災。6月28日上午,織金縣綺陌鄉一家服裝廠部分工人被洪水圍困,李金龍帶著幾位民兵駕著沖鋒舟沖進去,成功救出12人。下午,李金龍多次潛水進入一幢門窗已被淹沒的房屋,救出一位老人……4天3夜奮戰中,李金龍先后救出17名被困群眾。
除了他們,在抗洪前線,還有成千上萬名黨員、軍人為了人民的利益不畏艱險、不辭辛勞。他們的壯舉也感動了災區群眾,許多人自發到抗洪一線,為子弟兵擦一把汗、遞一瓶水、端一碗飯。
這一幕幕,不正是一種精神、一種價值觀的傳承?這種傳承從長征到今天,經80年風雨,歷久彌新。這種傳承,支撐著人民軍隊由勝利走向勝利。任何時候,我們都要牢記——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本站編輯:杜 瑞
主辦: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晉ICP備15001143號-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辦公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廣安路9號院國投財富廣場4號樓313/314 郵編:100073 電話:010-63395639/63395661 郵箱:sxjs93@163.com